您好,欢迎访问长沙火狐电竞有限公司!
免费咨询热线
020-29707525前言:“十一五”末,国家相继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这对山东特别是列入一蓝一黄的城市在今后一段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无疑是重大政策利好。但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淄博市只有高青县划入其中,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并未包含淄博。因此,在部分淄博百姓中产生了淄博今后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在新一轮发展中,淄博如何化被动为主动,化挑战为机遇,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强优补劣,着力融合两大发展战略,以稳固和提升淄博的区域经济实力,值得思考和研究。本文以山东省内部分城市为参照系,对淄博经济实力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找准优势和薄弱环节,提出推动淄博更好更快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区域经济重心向北转移,环渤海地区作为一个极具潜力的经济区逐渐浮出了水面。由于这一区域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大量高端人才集聚,因此环渤海区域作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后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的态势越来越明显,而山东半岛正是这一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东半岛区域内部,国家相继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实施“一蓝一黄”等重点区域带动战略,这是新时期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引擎,是发展思路的一次重大提升。对淄博来讲,能够对接融入这些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也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重大机遇。淄博要从区位条件、产业优势、发展基础等实际出发,明确提出率先崛起的目标定位,要以区域联动、经济一体化为契机,紧紧抓住山东“一蓝一黄”等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机遇,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加强与各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倾小区域之全力,促大区域之联动,在区域联动中借势借力,在借势借力中加快发展率先崛起。
一、积极参与“一蓝一黄”和省会经济圈等重点区域联动,是实现淄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蓝一黄”等重点区域内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是政府主动发力和市场机制形成互补的重要着力点,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创新手段,可以有效减少经济增长成本,增强区域经济活力,提高地区发展经济效率。随着“一蓝一黄”战略的实施和国际资本、产业大举向该区域内转移,“一蓝一黄”区域联动发展和经济一体化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淄博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一员,须积极参与区域联动,接轨山东半岛区域双中心城市青岛、济南,融入“一蓝一黄”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等重点区域。
山东半岛尤其是“一蓝一黄”区域内各个城市经济各有特色,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处于天津滨海新区引发的产业北移的中间地带,拥有大量国家鼓励开发的盐碱地和荒草地,发展空间较大,面临着主动接受辐射、扩大交流合作、集聚生产要素、吸引各方投资、加快开放开发的战略机遇。以青岛为主要代表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产业层次较高,是全省高端产业发展的领航者,具有资金、技术优势,但空间资源相对较少。济南作为省会经济圈的核心极,拥有人才、资金、信息优势,现代物流业发达。淄博是工业名城,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但近年来,资源接近枯竭,发展空间刚性约束加强。淄博通过参与“一蓝一黄”等区域联动,以优势换技术、换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加速流动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使淄博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最大效能地释放经济增长的潜能,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
(二)只有积极参与区域联动,才能更好地承接生产要素的梯度转移,增强经济实力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周边城市接受中心城市辐射带动,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哪个地方主动接受中心城市、发达地区的辐射,并与之联动发展,哪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就快。在山东半岛区域内,淄博要加快接轨青岛、济南区域双中心城市,并积极与烟台、潍坊、东营、滨州等城市联动,主动融入“一蓝一黄” 区域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承接半岛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和区域内城市联动,最大限度地获取各种生产要素,加快生产力布局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步伐,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并梯次辐射带动整个“黄三角”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地区的经济发展。
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新机遇,淄博必须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目前,青岛已经成为国际商业组织和机构进入东北亚区域的“桥头堡”,成为山东半岛地区乃至中国经济通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济南、烟台、潍坊、东营等地亦已成为外商资本蜂拥而至的热土。积极参与区域联动,借助“一黄一蓝”招商引资平台,借台唱戏,借梯登高,依托淄博的区位特点和产业优势,加快招商引资和“走出去”步伐,加速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以全面提升淄博对外开放的水平。
区域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具有的创造财富和提供服务以及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能力,是地区经济、社会、科技、金融、文化和管理等水平的综合体现。本着科学性、针对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本文选定了7个方面共24个指标(见表1),作为分析评价竞争实力的主要参考依据。鉴于目前国内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测算标准和计算方法,本文未对指标进行一定的量化处理,仅就某一方面的单个指标在部分城市间作对比分析,选定的多数城市竞争实力基本上代表和反映了山东的最高或较高水平,因此极具评价和比较意义。通过对比分析,可以从中找出淄博发展的优劣势和发展差距,使淄博更好的有针对性的融入区域联动,增创新一轮区域发展竞争力。
比较优势:一是经济综合实力较强。表1综合实力部分的6个代表性指标,淄博排名基本上处在前5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居9城市第3位、“十一五”GDP年均增长率居第4位,GDP居第5位,财政收入、市场消费额均居第6位。二是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三项指标中,人均GDP居全省及9城市第4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第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居第5位。三是区位优势明显。从反映物流水平的客运量、货运量两项指标看,淄博的客运量居9城市第1位、货运量居第2位,这和淄博的鲁中物流中心地位是匹配的,也是淄博因地处鲁中而处于山东半岛东西延伸、南北连接的中心节点上的区域优势的体现。四是绿化水平较高,环境改善力度较大。从反映环境状况的两项指标看,淄博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均居第5位,这和淄博在“十一五”期间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关键、把环境保护作为“命门”的政策措施是密不可分的, 淄博也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五是金融实力较强。从反映金融实力的存、贷款指标看,淄博均居第5位,反映出金融对淄博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较大。六是科技教育实力较强。从反映科技教育实力的三项指标看,淄博均居前5位。其中每百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居第3位、人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居第4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居第5位。
此外,淄博工业发达,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优势突出,是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功能玻璃特色产业基地、国家泵类产业基地和国家先进陶瓷产业基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713.05亿元,居全省第 4位;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0个,中国驰名商标41个;上市企业达到21家,股票23 只,名牌数量及上市企业均居全省前列。淄博的商贸物流业优势明显,淄川建材城、淄川服装城、临淄化工商城、周村纺织大世界、博山陶琉大观园、齐鲁汽车贸易城等一批大型专业批发市场辐射江北乃至全国。同时,淄博是国家园林城市,“齐风陶韵生态淄博”旅游品牌优势也逐年显现。淄博以占全省3.8%的土地面积、4.7%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7.3%的经济总量、5.9%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7.1%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比较劣势:在看到比较优势的同时,应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劣势和发展形势的紧迫性和严峻性。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处于一个较低水平。淄博的固定资产投资居上述9城市中第8位,仅略微高于威海,这将极大地影响到淄博的增长后劲和竞争力的提升。二是经济外向力不强。从反映经济外向力的指标看,青岛、烟台、威海远远超过了其他城市,淄博也被同属于胶济线上的潍坊远远甩在了后面,进出口总值、实际使用外资均居第7位,对外开放力度较小也将影响淄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能耗水平偏高,节能降耗压力巨大。重工业城市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淄博的能耗水平偏高,201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1.62吨标准煤/万元,能耗水平居上述9城市第1位(逆指标),这也将加大淄博今后发展空间的刚性约束。四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亟待加强。从反映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的指标看,淄博的人均拥有道路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两项指标均居上述9城市末位,反映出淄博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亟待加强。五是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具备优势。淄博与沿海发达地区和省会相比,在资源环境、地理位置及条件设施等方面并不具有比较优势,同等引进人才的激励措施,往往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低。因此,如何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也是淄博加快提升城市竞争力亟待破解的课题。
发展压力:经过“十一五”时期的持续快速发展,淄博纵向来看,发展成绩巨大,但横向比较与8城市来看,淄博发展的压力和挑战巨大。与济南、青岛、烟台相比,各指标差距均明显扩大(详见表2),2010年的发展差距是2005年的2倍左右。与潍坊相比,淄博的差距更是明显,GDP、财政收入差距扩大到5倍左右,投资额差距是05年的近2倍。济南是全省的政治、科教、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也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核心极”,其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保障能力、金融、科技教育实力均居全省前列,居民生活水平、经济外向力、能耗及生态环境水平也居9城市中上游;青岛是山东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已发展成为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发达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和海滨旅游城市,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居龙头地位,其综合经济实力、居民生活水平、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经济外向力、能耗及生态环境水平、金融、科技教育实力均居全省首位或前列;烟台、潍坊作为“一蓝一黄”战略的叠加区域,其政策优势明显,未来发展的能力及潜力巨大,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大淄博赶超的压力和挑战。
淄博与东营、威海、济宁、临沂4城市相比,尽管多数指标淄博仍然保有较明显优势,但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东营是一座新兴的城市,近年来发展迅猛,“十一五”时期GDP以年均14.5%的速度递增,增速列9城市第2。与淄博相比,尽管GDP、财政收入的差距有所拉大,但投资差距明显缩小(见表2),而投资即意味着发展能力和后劲。此外,东营多项人均指标均居全省前列,人均GDP更是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列全省第一,资源优势也相当明显,是“黄三角”开发的主战场,因此未来的增长潜力不可小视。威海是“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成员,基础设施完善,是我国著名的港口及旅游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经济外向度高,能耗及生态环境优势明显,软环境优势突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全国首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因此未来极具增长潜力。济宁、临沂虽不属于“一蓝一黄”区域,但发展潜力也不可小觑。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且标兵优势愈发凸显,追兵劣势趋于减弱,淄博对于现实状况及发展的紧迫性和压力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努力抢抓机遇,积极融合,谋求发展新优势。
打好“优势牌”、最大限度发挥“优势效应”,是一个地方谋求跨越发展的成功之路。淄博虽然不靠海不临港,但在全省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中,因地处鲁中而处于东西延伸、南北连接的中心节点上。这种区位优势,对全省区域发展战略具有独特的支撑作用。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要规范建设一批“无水码头”,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新材料基地,完善发展全省性股权交易市场。在这三个方面,我市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立足这些基础和优势,才能最大限度释放淄博的优势和张力,提升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当前,在全省沿海港口布局建设中,淄博正处在临港300公里左右最佳公路物流半径交汇点上。我们要立足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做大做强物流专业园区,改造提升物流企业,完善物流设施建设,积极打造立足鲁中、覆盖全省、服务全国、联通国际的区域性物流中心。一是建设淄博保税物流园区。目前,淄博保税物流中心项目已获得国家海关总署等四部委正式批准,成为全国25家保税物流中心之一。我们要以此为依托,积极整合和济物流、中汇物流、铁源物流等骨干物流企业,发挥铁路专用线齐备、设施完善的优势、发展钢材、化工、油料、铁矿石等大宗工业原料和物品物流,建立完善海关、商检、金融、交易等体系,以周边地区为主要辐射区域,建成鲁中地区国际保税物流基地。二是建设齐鲁化工原料物流港。立足齐鲁化工区的产业基础优势和化工原材料及产品资源优势,以石化产品物流为特色,努力打造集运输、仓储、配送、交易、信息、结算、咨询等功能为一体的化工物流平台,积极发展化工物流电子交易和期货交易,建成鲁中地区乃至全国的化工物流集散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化工物流园区。三是建设鲁中商贸物流园。依托张店南部商贸市场的基础优势,重点发展综合性物流,加快推进物流企业整合和鲁中公铁物流园等园区建设,建成区域性的综合物流中心。四是建设鲁中煤炭储备物流园区。以煤炭物流为特色,建成立足淄博、面向鲁中及胶东的煤炭物流中心。五是建设鲁北综合物流园。以高青县列入“黄三角”为契机,全面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黄河三角洲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都离不开新材料产业的支撑。淄博是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国家先进陶瓷产业基地、国家泵类产业基地、国家色织面料研发基地、国家功能玻璃基地,同时也是国家重要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中国工程院主办的唯一一个国家级新材料技术论坛就设在淄博。我市有机高分子材料、陶瓷新材料、氟硅新材料居全国领先水平;此外,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氯碱用离子膜项目,已开始产业化生产。下一步,我们要抓住机遇,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区域产业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新材料产业的跨越发展。
资本市场是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条件。淄博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第一个农村改革实验区。2009年又依托天津股权交易所,建立了齐鲁股权交易中心。省委九届十次全会及会上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提出,要完善发展全省性股权交易市场,这对齐鲁股权交易中心的完善发展,是有力的鼓励和促进,也坚定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要重点抓好完善发展,使之尽快成为为全省特别是为黄河三角洲服务的股权交易市场,这也将进一步增强淄博的金融实力。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既为淄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对淄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淄博不仅要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加快自身发展步伐,更重要的是自觉融入全国及全省发展的战略布局,把自身作为省会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和“一蓝一黄”区域产业大格局中的一颗棋子,而且要争当具有战略意义的一颗棋子。在融入“黄三角”上,要着眼于产业梯度差异和产业互补,以高青县为平台,即要招商引资巧用外力,更要鼓励和引导市内各区县、高新区发展“飞地经济”。在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方面,要主动接受半岛地区的辐射带动,加强产业发展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对接,突出区域特色,推进错位发展。在融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建设方面,要主动接受省会济南的辐射带动,并充分发挥淄博市作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次核”的作用,统筹推进城际交通、通讯、信息、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场一体化建设,主动加强产业、人才、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协作,发挥“同城效应”。
一要优先规划对接。充分认清两大国家《规划》是当前淄博最直接、最重要、最现实的发展机遇,根据两个《规划》的总体要求,积极创造条件,主动沟通对接,找准结合点,明确新定位,科学确定切合淄博实际的开发思路、重点和方向。同时抓紧调整和完善淄博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旅游开发规划、污水处理规划、电力电网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各项具体规划,加快形成全面系统、上下衔接、配套完善的淄博对接“一蓝一黄”开发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规划体系。
二要加快交通对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贯彻落实两个《规划》,推进山东半岛和环渤海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迫切要求。淄博抢抓历史机遇,增创发展优势,交通基础设施对接必须先行。要立足打造鲁中物流“旱码头”格局,积极适应“一蓝一黄”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等开发新形势,重点加强能源、水利、交通、公用设施和信息网络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区域发展支撑能力。要以公路、铁路干线建设为载体,加快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在铁路建设方面,要优化完善“两纵四横一支”铁路网,实施山东第五纵向铁路淄博段(一纵)、晋豫鲁铁路通道沂源段(四横)、寿(光)-(邹)平铁路桓台段(二横)等项目,完成辛泰铁路(二纵)、张东铁路(一纵)电气化改造,加快与济南都市圈城市相衔接、联通淄博部分组团的城际铁路建设。要启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积极论证规划支线机场建设。在公路建设方面,进一步完善市域“一环六纵十横”干线公路网,完成中心城区大外环(一环)、湖南路北延(四纵)、薛馆路(九横)和河辛路南延(六纵)等新建改建工程,规划建设潍坊至济南高速公路淄川段(七横)。规划建设高(青)滨(州)公路及高滨黄河公路大桥,规划建设济(南)东(营)城际铁路高青段、济(南)东(营)高速公路高青段,全力打造黄三角交通枢纽。 加快高青滨州一体化布局,使黄河以南高青县城、滨州市高新区与黄河以北滨州市主城区构成一个整体,即一体化或称同城化发展,达到膨胀城市规模,实现互惠互利双赢。在场站建设方面,改造提升淄博火车站,规划建设淄博南站。加快打造中心城区与次中心城区、中心镇与城区之间“半小时交通圈”。要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不断完善路网体系,扩大农村公交覆盖面。
三要突出载体对接。积极抢抓两大《规划》出台的政策机遇,按照“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和社区集中”的要求,科学制定布局规划,改造提升空间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要素空间集聚,促进产业集约发展。加快南部生态有机农业区、中部休闲观光农业区和北部高产高效农业区建设步伐。全力建设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全省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全省重要的新能源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区、优势产业集中发展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低碳循环经济示范区四个主要产业集中区建设步伐,并按照各自规划的不同功能定位快速有效推进。要深入推进产业集聚,积极实施特色支柱产业培育和提升计划,重点围绕《规划》提出的重大生产力布局,结合淄博实际,积极打造张店北部钢铁深加工产业带、淄川汽车医药产业带、博山机电泵业和陶瓷琉璃产业带、周村轻工产业集群、氟硅新材料产业集群、桓台马桥造纸产业集群和沂源新材料、医药及包装产业集群。依托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12个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发挥园区对外开放的载体作用、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的聚集作用、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作用,加强园区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突出产业特色,提升产业层次,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特色板块,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要着力优化城镇产业布局,促进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要充分利用“一蓝一黄”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开发等有利机遇,积极主动接受半岛发达地区和省会济南的“辐射”和带动,全力推进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的发展,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性服务业,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把服务业打造成新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努力建成鲁中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文化旅游中心、金融中心、商贸中心和会展中心。
四要强化体制机制政策对接。各级政府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区域经济管理模式,推进区域统一高效开发。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支持“黄三角”纳入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税收政策试点范围。要建立黄河三角洲产业(股权)投资基金,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组建开发担保公司、农村商业银行、支持发展村镇银行、公司等农村金融组织,探索制定流转土地使用权、林权抵押融资办法。改革土地管理和利用方式,探索土地利用规划动态管理模式,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鼓励对宜农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后用于省域内占补平衡,开展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要坚持“黄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在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领域,从中央、省到市、县各级财政要保证有相应的投入。尤其是即将开工的济(南)东(营)城际铁路、济(南)东(营)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中央、省财政要给予专项补助。在重大产业布局及项目审核等方面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优化服务环境,将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港口物流等适合在“黄三角”发展的产业作为中央、省重点扶持产业,享受财政在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发展引导方面的优惠政策;在专项贷款等方面也要向“黄三角”地区倾斜。要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参与仓储物流、生产制造、对外贸易等产业发展等。通过正确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集聚社会各方资源,共同推动“一蓝一黄”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开发建设。
Copyright © 2023-2024 火狐电竞·(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190136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