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沙火狐电竞有限公司!
免费咨询热线
020-29707525作为材料科学领域前沿方向之一,超材料在过去20年中经历了蓬勃发展。时至今日,超材料已扩展到包括电磁学在内,覆盖光学、力学、热学和声学等多领域的一大类具有超常、高性能的人工材料系统。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John Pendry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周济教授发表主编寄语《超材料——从工程化材料到工程材料》,指出超材料研究的重点逐渐从起初的新机理、新现象和新结构向针对实际应用的新特性和新功能倾斜,为解决工程技术中的诸多挑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目前,超材料正在推动力学、声学和热力学等多个领域中的创新,开拓着整个物理领域的新边界。历经近20年的积淀,超材料的设计思想和制造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这种新型工程材料将在工程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改变未来的世界。
高端新材料是支撑高端装备和重大工程需求的核心材料,包括高性能铝合金、镁合金、钛合金等先进基础材料及高温合金等关键战略材料和增材制造金属材料等前沿新材料,在航空、航天、能源、交通、电子信息、武器装备等战略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工程院丁文江院士、王华明院士、谢建新院士研究团队发表《高端新材料智能制造的发展机遇与方向》。文章指出发展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创新升级的主攻方向,高端新材料是支撑高端装备和重大工程需求的核心材料,推动智能制造与高端新材料制造紧密结合,对提升高端新材料制造能力,满足重大装备对高端新材料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深入分析了高端新材料智能制造的必要性,在分析面向高端新材料的高性能制造、复杂构件的整体化与轻量化制造、高端构件的一体化与低成本绿色制造等特征基础上,总结了传统“试错法”研发模式在材料制造领域遇到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分析了数据驱动的高端新材料智能制造研发模式带来的重大变革与机遇,并以材料智能加工成形为例,全面梳理了亟需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及其发展方向。从加强关键技术研究、构建创新体系、创新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和加快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发展高端新材料智能制造的对策建议,以缩短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支撑我国材料产业的升级换代和跨越式发展。
新材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高新技术和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先导。未来新材料研发智能化将成为材料领域主要的发展模式,相应关键技术发展程度、基础设施与支撑平台建设水平、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将决定新材料领域原始科技创新能力,对高新技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工程院谢建新院士研究团队发表《新材料研发智能化技术发展研究》。文章指出新材料研发智能化技术发展迅速,显著增强材料研发效率及工程化应用水平,获得国际性的高度关注;我国在此领域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条件面临缺口,制约着新材料原始创新及产业发展质量。文章总结了新材料研发智能化涉及的关键技术,从技术角度梳理了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新材料研发智能化面临的挑战,阐述了新材料研发智能化技术体系框架,提出了创新生态构建及保障、产业化发展环境、数据底座与标准体系、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方面的举措建议,以期推动新材料研发智能化技术体系的发展与应用。
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但秋冬季重霾污染仍时有发生,夏季臭氧(O3)污染凸显,大气污染防治仍面临严峻挑战,需要加强PM2.5和O3的协同控制。氮氧化物(NOx)主要来自固定燃烧源和机动车内燃机排放,是PM2.5和O3的共同前体物,具有很大减排潜力,也与我国碳达峰碳减排目标高度一致。
中国工程院贺泓院士等研究团队发表《以氮氧化物深度减排为抓手,推动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一文,分析了氮氧化物深度减排在PM2.5和O3协同控制的有效性,并指出氮氧化物是目前我国控制潜力最高的关键前体物。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加快非电行业高效NOx排放控制技术研发;制定重点行业超低排放限值,加强评估与监管;推进柴油机清洁化关键技术研发,加强车油路联合管控等方面提出了NOx深度减排的政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取得历史性成就。经济发达地区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研究发达地区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总结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策略,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标杆”,对深入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程院王金南院士研究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2022年第6期发表《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模式与提升策略》一文。文章以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为案例,系统梳理了生态空间格局、 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文明制度、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效,总结提炼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模式;在深入分析区 域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挑战的基础上,针对性提出了发展目标与发展路径,以期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本 参照。文章建议,提升国土空间保护修复水平,推动珠三角地区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以科技创新引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 展,促进天蓝地绿水清,使环境得到持续改善,营造美丽宜居与生态文明新风尚,以此构建生态文明制度创新高地。
山东东营市碳达峰工作方案:建设500千伏渤海输变站、220千伏富国—裕民线路等电网工程
北极星输配电网获悉,6月28日,东营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东营市碳达峰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快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通过推进系统电源侧改造、加快建设电网构架及跨区电力通道、提高电网负荷侧响应能力等措施,提升清洁
普洱市人民政府发布《普洱市碳达峰碳中和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普洱市碳达峰目标为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结合普洱市“十四五”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设计碳达峰路径的发展模式。为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在保持地区生产总值以7-10%的年增速增长的前提下,未来将对水泥等重点高耗能行业规模和
6月24日,德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德州市碳达峰工作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全面推动光伏发电规模化发展,加快推进平原县、齐河县、临邑县、禹城市、宁津县等国家级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试点建设,盘活低效闲置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开展集中式光伏发电示范应用。到2030年,光伏发电装机达到400万千
6月24日,山东德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德州市碳达峰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在确保电力、热力稳定接续供应的前提下,实现30万千瓦以下抽凝机组和达到退役条件的背压机组基本替代退出。大力推动30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等“三改联动”,不断降低供电标准煤耗。按照
光伏企业参与碳市场及绿电交易:碳减排市场重启在即,企业电碳协同需提前谋划
一、2022年碳市场发展综述1、全球碳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去年全球总交易规模达到8650亿欧元(约合6.3万亿元人民币),再创历史新高,全球碳市场交易额连续第六年增长。欧盟碳市场的交易额仍然占主要部分,达到87%。碳价水平方面,俄乌冲突的爆发引起的能源安全问题、REPowerEU计划的推出等引起了欧盟碳价的
CCUS技术是实现大规模碳减排的关键技术之一,将在长期减排和深度脱碳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其中,碳捕集吸收剂是CCUS的技术核心。7月2日,公司在浙江大学组织召开碳捕集吸收剂成果鉴定会,专家组一致认为同兴环保自主研发的TX-1吸收剂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公司总经理郑勇,新材料研究院院长叶煌及相关技
6月26日11时,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宁东可再生氢碳减排示范项目50万千瓦光伏项目已全容量并网。据悉,宁东可再生氢碳减排示范项目位于宁夏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总投资约38亿元,主要建设项目包括62万千瓦制氢光伏项目,2座制氢规模共计2万标方/小时的光伏制氢厂、2座加氢规模合计达4000公斤/天加氢站,以
近日,从长庆油田采油二厂获悉,该厂西233区页岩油二氧化碳吞吐补能试验顺利完成第一轮工作量,累计注入液态二氧化碳12000吨,“变碳为宝”“入地驱油”举措成为推动该厂走向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的“试金石”。陇东长7页岩油油藏储层致密,依靠常规注水开发难以见效,而准自然能量的开发方式一次采收率
国华投资宁东可再生氢碳减排示范项目入选世界经济论坛绿氢路线日,世界经济论坛在于天津举办的第14届新领军者年会上,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和埃森哲共同发布了《中国绿色氢能发展路线图》(以下简称“报告”)。绿色氢能是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驱动力,路线图是“加速清洁氢倡议”在中国的落地探索,为中国绿色氢能发展提供行动方案,助力中国实现绿色氢能
2023年5月31日,中国工程院已启动院士增选工作【相关阅读:增选不超过90名新院士!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启动(含增选指南)】。中国科学院现今全体院士共914人,能源领域的院士主要集中在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和工程管理学部。北极星电力网梳理如下: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124人)陈勇程杰成邓建军
增选不超过90名新院士!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启动(含增选指南)
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工作于5月31日启动。2023年院士增选总名额为不超过90名,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10名,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10名,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10名,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10名,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10名,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8名,农业学部10名,医药卫生学部12名(含中医药2名
AOA技术工程应用效果评估暨技术研讨会在宜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彭永臻等出席
5月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住建部科技中心”)在宜兴组织召开AOA技术工程应用效果评估暨技术研讨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彭永臻、住建部科技中心副主任黄海群、江苏省工程咨询中心总工郑建平、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郭平以及专家组成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董文艺、
氢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一位,是最轻的元素,也是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从1766年化学家卡文迪许发现氢元素,到1874年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在《神秘岛》中幻想“总有一天,水可以被电解为氢和氧,并用作燃料”,再到1970年约翰·鲍克里斯教授提出“氢能经济”概念,直至如今世界各国纷纷完善氢能发展战
浙江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翔:实现“双碳”目标 能源是主战场 电力是主力军
“世界各国能源消费结构往往与能源资源禀赋和技术的发展水平等密切相关。据了解,2021年,世界各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主要经济体还严重依赖化石能源。同时,可以看到,过去40年,世界主要国家的能源低碳转型还远不能满足碳中和目标要求。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推动能源低碳转型
电力动态碳排放责任因子要遵循四个原则:平衡型原则、一致性原则、普适性原则、灵敏性原则.----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2023年4月13日上午,2023年新型电力系统产学研融合发展大会在华北电力大学顺利召开。会议邀请多位专家、学者对中国新能源形势、市场分析解读,促进新技术、新成果和新产品在新型电力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就是要构建起化石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和多种能源综合化的新型电力系统,这既是三大任务、又是一个整体。----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吉臻2023年4月13日上午,2023年新型电力系统产学研融合发展大会在华北电力大学顺利召开。会议邀请多位专家、学者对中国新能源形势、市场分析解读,促进新
Copyright © 2023-2024 火狐电竞·(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190136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