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长沙火狐电竞有限公司!
免费咨询热线
020-29707525河南大学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大学之一。1912年,在河南贡院的旧址上,河南大学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立,历经中州大学、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等阶段,1942年成为国立河南大学,拥有文、理、工、农、医、法六大学院,是当时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河南大学农学院独立并发展为河南农业大学;医学院独立并发展为河南医科大学……折枝为林,生生不息,河南大学以独特的方式,为中南地区及河南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又经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等阶段,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
建校近百年,河南大学严守“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在历代学人的精心铸造下,逐渐形成了“团结、勤奋、严谨、朴实”的优良校风。在40多万校友中,有72位成为院士或学部委员,150多人担任或曾经担任过副部级以上的领导职务。侯镜如、王国权、赵毅敏、尹达、邓拓、白寿彝、姚雪垠、周而复、吴强、马可、赵九章、等校友已成为蜚声中外的社会名家。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河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学校视察。徐光春、郭庚茂等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深入学校指导工作。
2008年10月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在省人民会堂签订共建协议,河南大学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百年河南大学,迎来了它发展史上又一重大机遇期。
2001年4月1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比照“211工程”标准重点建设河南大学,确立了文学、历史学等7个学科和润滑与功能材料实验等3个实验室为重点建设项目,使其成为我国培养高水平专门人才和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基地。
经过多年建设,7个重点建设学科中,地理学取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史等取得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3个实验室先后成为河南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校现有15个省重点一级学科,24个省重点二级学科。省、校级重点研究机构近70个,形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国家、省、校三级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体系。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河南大学形成了文理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布局。传统优势学科,如中火狐电竞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理论经济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艺术学等,通过学科建设的巩固发展和不断提升,一直在国内享有盛誉。地理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数学等逐渐实现突破,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逐渐成为河南大学的优势学科。
同时,河南大学还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材料科学、建筑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能源科学与技术、药学、管理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取得明显进展,在省内占据独一无二的优势地位。
目前,学校拥有8个博士后流动站,1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7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农学、管理学11大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特色突出、结构合理的学科体系。
学科建设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处于龙头地位,而创新学科管理工作则是推动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2008年,在省部共建的签字仪式上,教育部部长周济也对河南大学寄望深厚:“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更加注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加注重教育与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与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的紧密结合,努力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库和发动机。”
近三年,学校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863项目、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近200项,SCI、EI年收录论文在200篇以上。党鸿辛院士研制的特种润滑材料作为我国航天技术的重要技术成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薛群基、邹广田院士、张志军教授领军的河南纳米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河南省纳米技术的研发地、孵化地、开发地;山仑院士、宋纯鹏教授领军的植物逆境生态研究,在学界引起轰动。董学芝教授研发的“造纸黑液碱回收中直接生产沉淀碳酸钙新技术”,解决了造纸黑液环境污染这一世界性难题;耿明斋教授的郑汴一体化设想,为中原崛起提供了理论支持;中国地球系统数据共享工程黄河流域数据分中心、民航气象预报系统等重大成果、“郑开大道及两侧功能区规划景观模拟系统”研发项目,受到河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8年,病毒生物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河南分中心花落河南大学。
学校在“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原则指导下,以7个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为抓手,巩固学科基础优势,打造学科创新能力,提升学科建设总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河南大学地理、历史、文学等学科历史悠久、基础雄厚,在黄河文明及中下游地区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上有丰富积累和独特地域优势。学校依托地理学一级博士点等专业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围绕历史、文化、生态、资源与发展诸问题,打造“黄河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使之成为在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决策咨询领域国内一流、并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科基地。
改革开放30年来,在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加剧。学校依托区域经济学等4个博士点和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制度经济研究所等机构,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耶鲁大学等建立了密切联系,致力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研究,积极推动区域趋同理论与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为中国发展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中部地区的工业化与经济社会转型提供了政策建议与理论支撑。
作为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如何把人口大省转变为人力资源大省、人才强省,是河南省当前面临的大问题。学校以教育学科群(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为基础,整合中文、外语、艺术、管理等特色优势学科的研究力量;借助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体育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等研究平台,充分利用自身人文社科研究的优势,积极探索把人口大国、人口大省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强省的有效路径。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农业生产基地,水资源最为紧缺,粮食安全及农业生产存在压力。学校依托国家级特色专业、河南省重点建设的生物学、农学,教育部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以及河南省农科院等合作院所,瞄准国际农业科技发展前沿并结合国家需求与黄淮海区域特点,开展与旱地农业生产实践相关的重大基础理论和技术开发,为河南省及黄淮海地区农业科技、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我国中西部是材料资源生产和使用密集区域,但存在传统工艺技术落后,深层次开发力量薄弱等问题。学校借助凝聚态物理和高分子化学等博士点和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研究中心,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对新材料与能源的迫切需求,建立新材料与新能源领域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平台和应用研究创新平台,满足区域经济建设及国家整体发展对新材料新能源需求的能力,为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和人才支持。
掌握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已成为提高国家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突破口之一。学校以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点等为依托,借助河南省高校数字区域模拟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等研究机构,进行信息领域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实现河南省信息产业和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信息科学认知和信息技术支持。
在经济快速发展中,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废弃物处理日益加剧自然环境污染,造成社会隐患。学校在地理学等省重点学科和天然药物与免疫工程等省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与牛津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国际著名院校开展合作与交流,探究环境污染破坏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研发治理环境污染的新工艺技术。同时,学校立足河南省丰富的自然药物资源,开发治疗癌症肿瘤的天然与抗体药物,助升我省制药、环保产业的竞争力。
在谈到学校今后的发展思路时,校长娄源功表示:我们将继续坚持开放办学理念,利用、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突出学科特色,优化学科布局,大力推进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改善科学研究条件,推出相关措施和配套机制,提供畅通的保障体系和良好的环境氛围,强化优势学科建设、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真正实现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建设目标。
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河南大学努力转变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科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河南大学成立省部共建办公室和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并由校学术委员会统管各个分委员会。整合学术资源和人力资源,加强团队合作,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和激励措施。推行学科建设的立项制度、责任制和目标管理制;制定评估体系,进行定期评估,加强对学科建设的跟踪检查;引入竞争机制和动态管理制度,真正实行学科优胜劣汰,为学科建设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为了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资源,作为世界大学联合会会员、亚太大学联合会理事学校,先后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合作办学,与美国、俄罗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70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与国内外高校和企业合作,创办了国际教育学院、欧亚国际学院和民生学院。2008年11月17日,河南大学与美国阿克伦大学合作开办了我省在美国的首个孔子学院,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做出了贡献。
充分发挥人文社会学科优势,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等国内众多高校和研究机构一直保持良好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关系,积极多元借力,促使学科建设呈现出“走出去、迎进来、多元共生、互借互力”的开放姿态。
河南大学启动立体人才建设工程,打造出一支包括院士、黄河学者、特聘教授和学术群体在内“厚基础、多层次、全方位、宝塔形”的立体式高层次人才队伍。目前,学校拥有双聘院士1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7人;各级特聘教授62人;正副教授1200人,专任教师2480人。
为了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学校推出以引进和培养一批以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为代表的高层次领军人才,以中原学者、省特聘教授等为代表的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以黄河学者、校特聘教授等为代表的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核心的“攀登计划”。旨在将师资队伍做大、做强、做高,构筑一流人才汇聚高地,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积极为国家建设和中原崛起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随着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基地、设备、资金的支撑作用和基础保障作用越来越明显。河南大学目前拥有多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省部(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和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等,这些重点学科和研究中心、基地、实验室的建成,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搭建了较高的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现有出版社和十余种学术期刊,411万册文献资料、大批馆藏文物以及总值近3亿元的教学仪器设备。数字图书馆建设成效显著,图书馆拥有国内外大型光盘和网络数据库50多个;网络布线个。这些都为学科建设提供基础性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
河南大学通过教育部省部共建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共建资金和学校自筹资金,专项专用、阶段性地用于科技创新平台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创新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项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为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长足、有效的经费保障。
展望未来,校党委书记关爱和充满信心,“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省部共建为契机,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步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挺起河南高等教育的脊梁,打造中原地区人才培养高地,担负起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和历史的重托。”
Copyright © 2023-2024 火狐电竞·(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备案号:湘ICP备19013600号